弦鸣乐器

中阮(拼音:zhōng ruǎn)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弹拨乐器,中华民族传统弹拨乐器,是古琵琶的一种,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由于阮音色圆润,浑厚,音域宽广,因此古代就已成为独奏,合奏、重奏的主要乐器;在现代,阮在乐队中可起强有力的作用,民族管弦乐队中主要使用大阮和中阮。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月琴(拼音:yuè qín),汉族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曾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现在还流传于中国和越南。早期月琴长颈,一般有十二品左右。清代出现八品左右的短颈月琴,便于演奏高音区,常用于戏曲曲艺的伴奏。1950年代发展改良阮之后,月琴在中国大陆通常指短颈月琴。
古筝(拼音:Gǔ Zhēng)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琴(拼音:Gǔ Qín)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瑟(拼音:sè),一种传统弹拨弦乐器,外形类似筝但略宽。按五声调式定弦,常作为琴的伴奏乐器,常与古琴并称琴瑟。瑟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常与古琴并称。
五弦琴(拼音:wǔ xián qín)属于古琴的一种,历史悠久比较稀有,七弦琴比较广泛,五弦琴具有民族特点,发音柔和,音色圆润,音量不大。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民间舞蹈伴奏。
玄琴(拼音:xuán qín)又称玄鹤琴,古代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弹拨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形制独特,曾流行于吉林、辽宁等地区,状似中国的筝,不同的是用拨子弹奏。
琵琶(拼音:pí pa),弹拨乐器首座,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热瓦普(拼音: rè wǎ pǔ)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乐器,也是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弹拨乐器。
马头琴(拼音:mǎ tóu qín)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祖先为马尾胡琴,是中世纪北方弓弦胡琴的一种。
大阮(拼音:dà ruǎn)中国民族弹拨乐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创制,当时称琵琶。阮(古琵琶)— —因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奏此器而得名。 大阮作为阮的一种,在合奏中主要担任低音和旋乐段;其音质圆润、浑厚优美动听、低沉婉转,是民族乐队、戏曲乐队、民族交响乐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件精美的独奏乐器。
坠胡(曲胡)(拼音:zhuì hú)中国擦奏弦鸣乐器。又称曲胡、二弦。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是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柳琴(拼音:Liǔ Qín)是起源于清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外形非常民间化,又名土琵琶,原流行于苏、鲁、皖等省。现流行于全国各地。 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
筑(拼音:Zhù),是中国最早的击弦乐器,自战国至隋唐广泛流行,宋代以后失传。筑在战国时期便已广泛流行。时有名家高渐离,曾击筑为行刺秦王的荆轲送行。
天琴(拼音:tiān qín)是壮族人(布偏与布岱支系)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峒中、宁明和龙州等地。
板胡(拼音:bǎn hú)是拉弦乐器的一种,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音色高昂、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是北方戏曲、说唱的主要伴奏乐器。
火不思(拼音:huǒ bù sī)是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龙头三弦(拼音:lóng tóu sān xián)是白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琴首饰以龙头而得名,白语称匈子加。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等地。
扬琴(拼音:YangQin) 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扬琴在我国经过近400年的流传和演进,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并与各地民间乐种相结合,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