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笛子技巧

笛子有平吹和急吹,这是笛子的演奏技巧,平吹要缓,急吹要快,这两种技巧在笛子曲的表达里面,经常会出现。一般缓吹用于抒情的慢板部分,急吹用在欢快的快板部分,一慢一快或者两慢三快,总是错落有致分布在笛子曲中。平吹注重口风要松,口型风门略大一点点,而急吹,口风较细,口型风门是非常细的,有种肌肉紧张的感觉。急吹气息也很有劲,相对于平吹来说更难把握风门的形态。很容易吹崩某些音,吹呲或吹花某个音很正常。 练习笛子通常都是从平吹开始,也就是从中音部分开始练习,这个最接近人的自然呼吸状态,所以也更容易接受,更快吹响笛子。平吹其实就是缓吹,慢慢吹,这个时候气息也是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口型和口风也不会太紧张。平吹保证音色明亮饱满即可,不需要过分用力。吹了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可以开始准备改变口风角度,让自己适应...
阅读全文 >>
笛子曲《百鸟引》顾名思义就是用笛子模仿各种自然界的鸟叫声,引起大自然鸟儿的注意,从而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让鸟叫声和笛声合二为一,来体现笛子音乐的独特魅力。笛子的特技之一就是模仿鸟叫声,特别传神,相信大家都听过另外一首笛子曲《苗岭的早晨》。这首经典笛子曲就是用口笛来模仿鸟叫声,仿佛带大家走进了一片鸟语欢歌的早晨。而百鸟引其实是根据唢呐名曲《百鸟朝凤》改编成的一首经典笛子曲。只是笛子曲和唢呐曲听着有不同的韵味,笛子更加具备模仿自然的鸟叫特技,唢呐是神似。 笛子曲《百鸟引》原名是《百鸟音》,也是唢呐名曲,只不过用笛子来改编演奏。它于五十年代初由民间盲艺人尹民山将此曲移植于笛子,此曲技巧独特,个性鲜明,采用的是民间手法技巧,生动展现了春光明媚,百鸟争鸣的丰富意境。这位大师还是在逃荒要饭的境况下,拜师学艺掌握了各种鸟兽的鸣叫声。他虽然是一...
阅读全文 >>
在竹笛的演奏中,半孔音可以说是一种极其常用的演奏手法。特别是在一些北派的独奏曲中,为了表现热烈、欢快的气氛,经常地加以用滑音、垛音等技巧,从而使竹笛与西洋长笛最大的差别──利用半孔音进行滑音等技巧的演奏,使演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技巧也使竹笛这一民族乐器更具有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更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乐器的特殊魅力。半孔音的按孔方法及乐曲的处理技巧对演奏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无法做例图,为了叙述的方便,本人以演奏者本身为参照物,笛孔的靠演奏者左方的为上半孔,右方的为下半孔,前方的为上半前半孔,靠演奏者近身方的后半孔)。 一、半孔音的按孔方法 半孔音即按半孔所发出的音。一般来说,六孔笛的各个按孔(由于三、四孔的音程属于一个小二度关系,所以第三孔不存在按半孔发音)各有一些差别。其中一、四孔按上半孔;第二孔按后半孔。第二孔的具...
阅读全文 >>
花舌是一种特殊的竹笛用舌技术,类似二胡的抖气弹拨乐器的滚奏,在北方的说唱音乐伴奏中,经常用到它。花舌分前花舌、后花舌。 前花舌,后花舌,喉音的区别如下: 笛子的后花舌比前花舌效果要好,后花舌比起前花舌容易学会,因为它更加形象,容易理解,刷牙时嗽口吐水前的发出“喝”的声音,在喉咙处发生共振那样就可以了,练习时当然先是眼睛向上,慢慢让眼睛视线水平,口中的水可以含少一些,主要是找感觉,放松自然状态。 花舌的动作是靠口腔内某个部位快速颤动,使得气息产生断续效果。所不同处是:前花舌使用的是舌尖,后花舌使用的是俗称“小舌头”。 喉音是用气息冲过喉头时振动声带,没有其他部位发生颤动。听起来便如同笛音中混入了人声。《瑯琊神韵》中有喉音出现。 喉音与花舌的根本区别在于声带是否发声。花舌无论前后,都不伴有声带发声的。...
阅读全文 >>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笛友练笛时,并不讲究效率,甚至于练习时还有些盲目,没有个大体的学习思路。待学业期满时,又急于向老师寻找捷径,事实上,吹笛子并没有什么捷径,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还是有的。以“音为天,气为本”作为主题,立足点也在于此。 在吹奏过程中,竹笛就象一座工厂,气息好似一个管理者,而手指、舌头、唇、腹部等在气息的“管理”下,最终“制造”出音的概念。音,包括:音准、音色、音韵;气即气息。 音是气的外在表现,而气是音的根本,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吹笛时不可盲目胡吹,要能了解影响音准、音色、音韵、控气力等的因素,并掌握如何克服不良因素,使笛音先悠扬动听,进而达到专业水准。 一、音——音为天 音,即音准、音色、音韵等。所谓音为天,意在强调“音”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评委给选手打分...
阅读全文 >>
要吹出美妙动听的笛音,需要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口形。要吹出笛子的高音、低音、强音、弱音,需要呼吸与口形的变化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在吹奏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笛子每个发音孔(包括筒音)的缓吹(平吹)和急吹(超吹)的呼吸与口形的相互配合问题。吹笛子最低的七个基音时,从全按的筒音向上到第六孔用缓吹(平吹)的方法,这时呼吸肌肉组织的收缩力较小,”风门”比较放松,呼出的气流较粗,速度较为缓慢、平稳。 吹比七个基音高八度的音时用急吹(超吹)的方法。这时呼吸肌肉组织的收缩力加强,气的压力增大,“风门”相应缩小(自我感觉保持圆形,不是用上下嘴唇向两旁拉来压缩“风门”,而是两嘴角向中间收,增强嘴四周向中间收缩的压力),控制“风门”的嘴劲加大,呼出的气流急促有力。 当吹比基音高两个八度以上的音时,则在急吹(超吹)的基础上,再加强呼吸肌肉的收缩,进一步加强嘴劲和加快“口凤...
阅读全文 >>
很多技巧要随着笛子学习的深入才会去了解到,以下是笛子演奏符号说明表。 ...
阅读全文 >>
笛子的总体音色是清脆、嘹亮,但具体而微却又有差别。杨荫浏先生刊于一九三七年《锡报》上《昆曲伴奏之乐器》一文中谈及笛,现借抄于后,作为此题议论的开端:"擫之诀有八:曰尖、沙、宕、脆、洪亮、宽敞。凡净及老生之曲,须吹得宏宕;正旦、冠生,须吹得脆亮;五旦、六旦尖细,而丑副所歌之曲,须吹得断续。" 杨荫浏先生对伴奏昆曲各角色时应有的笛子音色所作的概括,十分精到。但是这诸般不同的音色,是一支笛子所能奏出,还是一支笛子只管一种音色,文中未作说明。 我认为,影响笛子音色的因素颇多,例如竹子的老嫩、厚薄、粗细,吹孔的形状,膜孔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等。竹子老结、厚实、管径大,音色一定厚实;管径小,音色必然尖细;管径稍大而厚薄适中音色一定脆亮。又如膜孔,稍大则宏宕,偏小则尖细。这些都是演奏家和制作技师所共知的,毋须多说。本文拟就演奏方法对音色的影响谈点体会。 ...
阅读全文 >>
提及笛子的音域,人们会说,不就是二组半吗?好象没有多加讨论的必要。其实不然。 笔者少年时代,所用之笛都为"匀孔笛"(即六个音孔之间距近乎相等)。这种笛的音律适应当时民间音乐的需求。尽管大同乐会的郑觐文,于一九三一年就设计了音准要求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律吕式"笛,但是这种笛因不适合民间音乐的要求二未流传开来。记得一九五五年吾师甘涛教授曾将他的一支十一孔笛赠于我(此笛为张燮林先生设计于三十年代,理当属于十二平均律),也未见此笛流传开来。这种旧式的匀孔笛,音域一般为二组,音的发声不敏锐。 也许有人会说,笛子的音域不必要那么宽,能有二组半已足够了。实际上人们对乐器性能动要求,是不会满足的。赵松庭先生设计"排笛"一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希望笛子的音域更宽一点(不完全是音色和调性对比)。 要把笛子的音域增宽到三组,具有很大的可能性。这有如下的根...
阅读全文 >>
音准,是最基本而又不是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难说清楚的问题。一位颇负盛誉的箫、笛制作师曾说,他所做的箫笛"音准误差小于一音分"。这不是大话,也不是蒙人,而是说话的人对于音律只是半知半解的缘故。 首先,一音分的音程概念虽然明确,可是这位制作师却不知一音分在物理学上的含义。以下作点简单说明。笛的最低音理当是a1,即440赫兹。比此音低一音分的音为439.75赫兹,它仅比440赫兹低0.25赫兹。这两个音若同时奏出,需4秒钟才能出现一个"拍音",目前尚无如此敏锐的听觉。如今曲笛奏出而能应用于演奏的最高音d4,其频率为2349.32赫兹,比它高一音分则为2350.68赫兹,该二音却相差1.36赫兹。这说明同是一音分,在不同的音域,差别是不一样的。这两个音若同响,0.74秒就出现一个拍音,人耳稍受训练即可听出来。 其次,音准是依据律制为标准的,不同的律制,有不同的音准要求。...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