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二胡发源及历史

提到胡琴,民间都熟知。至今,民间鼓乐艺人有谚:斗米唢呐,担米胡琴。就是说,学吹唢呐,吃完一斗米便能掌握,学会拉胡琴,须吃完一担米。说明学拉胡琴并非一蹴而就,要下一番功夫。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泛称胡人。《史记·赵世家》“吾欲胡服”。《洛阳伽蓝记·城南》载:“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也指来自这些民族的东西,如胡琴、胡桃、胡椒等。 胡琴一名,唐宋时期指的是我国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拨弦乐器,如琵琶、忽雷等统称胡琴。 作为拉弦乐器,最早记载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引自作《凯歌》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中国,胡琴开始用于宴乐《元史记·乐志》“胡琴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至建国初期,马尾胡琴形制仍然是卷颈龙首,称为龙头胡琴。乃至越南等国现仍采用卷颈龙首胡琴伴随歌...
阅读全文 >>
胡琴到了近代时期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融合欧洲的音乐理论、演奏技巧,根据中国民间音乐特性及借镜小提琴,将二胡定弦为d、a,并对二胡的演奏技巧进行革新,扩展二胡的表现力,并且为二胡创作多首独奏曲。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代,周少梅、周荣根、陶洪茂合作改良二胡:加长琴杆至90公分、加大琴筒、改用莾蛇皮、改用软弓、改用更粗的琴弦,使音量、音色有所改善。 1930年代,蒋风之设计出“六角哑铃式”二胡,又被称为“蒋氏南胡”。周荣庭与蒋风之、陆修堂等共同设计出“洋山柄头”二胡和“回纹头”二胡。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上海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模仿交响乐团的职业“民族乐团”出现,增加对二胡专业的需求。 1963年...
阅读全文 >>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奚人将从汉族传入的乐器弦鼗改造为奚琴。 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