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古琴发源及历史

在远古洪荒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对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开创了一项影响深远的艺术创举——制琴。这个传说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长河中,至今仍被后世传颂。 话说那伏羲观察天地自然,感悟万物生长,尤其注意到一种神秘现象:每当霞光万丈、祥云缭绕之际,梧桐树林里总会有两只美丽的凤凰翩翩起舞,它们似乎只钟情于某一棵高耸入云的梧桐树。伏羲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天赐良材,用于创造一件能够沟通天地人心的神器。 于是,伏羲命人砍伐了一棵高达三丈三尺的梧桐树,按照天、地、人三才的理念将其截为三段,寓意宇宙间的和谐秩序。然而,初制的琴并无琴弦,唯有凭借风吹过琴面或是水滴落下的瞬间激荡,才能引发微弱的共鸣,这样的“无弦琴”并不能满足伏羲想要表达更复杂情感的愿望。 伏羲并未因此气馁,...
阅读全文 >>
魏晋时期,古琴得到了魏晋名士们的青睐。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再到两晋的大批名士,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以琴交友蔚然成风。琴在名士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影响和体现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象征。魏晋六朝是古琴的定型期,也是历史上古琴艺术的兴盛时期。魏晋名士对古琴艺术的推崇,则是古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是说如果个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就要归隐于大自然。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气候,使隐逸的风尚大行其道,文人归隐山水,崇尚清谈的老庄思想盛行,左右着当时的音乐潮流,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竹林七贤”生活在动荡多事之秋,为求自保,隐逸是一种躲避现实的有效方法。嵇康、阮籍二人,即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 阮籍一家三代都喜好音乐,父亲阮瑀是文...
阅读全文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耳熟能详的国学《三字经》大家都不陌生吧?那其中“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这段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了呢? 在封建社会 女人没有地位,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孩子要读书学艺是非常困难的,蔡文姬和谢道韫两人都是女子,可以想见她们在当时能够打破常规潜心学习是多么不容易啊。当然她们二人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若是没有家中长辈们从小的教育和培养,也不会“天下才女”之称。 多说无益,今天就将“蔡文姬,能辨音”这个故事详细展开分享一下。 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从小就是出了名的女神童。蔡邕是曹操的朋友兼老师,是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了小文姬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 她从小就表现出不...
阅读全文 >>
名人逸事,往往会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许多异文,甚至因过度阐释而变得面目全非。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沈约的《宋书·隐逸传》中最早记载此事:“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 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稍后,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更加明确地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唐人修撰的《晋书·隐逸传》中说得更加生动:“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 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从此以后,家蓄无弦琴便成为陶渊明最有名的逸事之一,后人不但津津乐道,而且试图寻求其中深意。 如果说李白的“素琴本无弦”(《戏赠郑溧阳》)只是直叙其事,那么黄庭坚的“彭泽意在无弦”(《赠高子勉》)就是一种寻求意义的阐释。黄庭坚甚至认为无弦琴具有更高的价值:“欲留君以陈遵投辖之饮,不如送君以陶令无弦之琴。酒嫌别后风吹醒,琴惟无弦方见心!...
阅读全文 >>
“盲臣”、“师旷之聪”、能被孟子尊称为“亚圣”的到底是谁呢?快来认识一下这位春秋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乐师吧! 首先师旷的师可不是他的姓氏,同师襄、师涓一样,“师”代表着乐官这个职位。 其次师旷还是个盲人,而他为什么会眼盲,传说有两种一说,他天生眼盲;二说,他是为了专心一意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故意用艾草薰瞎双眼以专于音律。不论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不可否认他是位成功的盲人音乐大师,著名的琴曲《阳春》、《白雪》等皆为其所作。 此外,古传太极拳开创者,最早提出“民贵君轻”,又因其善卜卦推演被尊崇为算命先生的祖师爷,“瞎子算命”、“顺风耳”等都是由他而来,就连我国仅剩两座琴台之一——开封禹王台公园的“古吹台”也是他到开封演奏时所筑。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
阅读全文 >>
现存的古琴曲都是用古琴的专用谱字记谱的。 上古时代的琴谱,用的是文字谱。所谓文字谱,就是用文字叙述的方法,把谱中的每个音,是在哪一条弦上、哪个徽位、左右手特定的指法动作、轻重疾徐等一一描写出来。现存最早的文字谱,是南朝陈桢明三年丘明所传,唐初人写的《碣石调幽兰》卷子本,这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乐谱。(见图7)“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明蒋克谦《琴书大全释谱》) 到了唐代晚期,古琴家曹柔创作减字法,他把文字谱中的一句或几句话,用减字省文的写法,能在一个谱字中,准确记出左手用某指、其技法和徽位;右手用某指、其技法和弦次。用这种谱字记录的曲谱,名为减字指法谱。例如《幽兰》文字谱首句:“耶(即邪字)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按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如用减字谱写出是“”字,“...
阅读全文 >>
要问最近什么节目最火,不得不提的便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吧,节目中姐姐们的才华和歌舞让大家印象深刻,但若是放在古代,“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的蔡文姬一定榜上有名。 蔡文姬:闻弦断,知弦处 文姬小时聪慧过人,一天深夜, 她被铿锵有力的琴声吵醒了, 便侧耳谛听起來.原來文姬的父亲蔡邕几乎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和整理古代经典书籍方面, 平时常常写作到深夜.他是用弹奏乐器來减轻自己过度的精神疲劳, 以便在片刻休息之后继续写作。 一次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弹琴,蔡文姬路过时,忽然父亲的琴弦断了,蔡文姬立刻问道:“父亲,是第一根琴弦断了吗?”蔡文姬的父亲非常惊讶,但还是认为女儿只是误打误撞正好猜对了,然后他故意弹断了第四根琴弦,询问蔡文姬是哪一根琴弦断了?蔡文姬依然答对了,父亲察觉到蔡文姬在音乐上天分比较高,此后,开始用心教导蔡文姬弹琴。...
阅读全文 >>
琴棋书画,文人的高雅艺术的表率,琴居其首。是因为琴除了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还承载着儒家的文化传统和道的精神。自汉代就有「琴道」之称。 面对着古琴,就像是面对着天地宇宙,拨动先贤们发明的琴与蚕丝做成的琴弦,发出一种苍茫淳厚的天籁之声,立刻就会把你带入一个旷古幽邃的境界去,体验到天地人琴合一的和谐与自在。 琴制第一次革新的标志是尾部独枘的出现,而当瑟型独枘琴的独枘消失时,就意味着解决了瑟型独枘琴中空底板无法安装弦枘的技术难题,结果就像唐宋琴制所传承的那样,将弦枘一分为二,成为分别安装在琴底两侧的两个雁足。正因为此,琴体开始变薄,侧边、尾部也变得婉转有致。这是东汉不足二百年间琴制的又一次革命。 魏晋时期由于琴人的出身和地位的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古琴审美的变化,使当时的音乐审美变得淡雅。这一时期的古琴审美更倾向于清、新、淡、雅,正如嵇康向往...
阅读全文 >>
《神奇秘谱》中题解云:臞仙曰,是曲者,阮籍所作也。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酒耶,有道存焉。妙在於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 许多人在第一次听到《酒狂》这个名字时,都会犹豫一下:这是古琴曲子吗?好像这个狂荡的名字与质朴文雅的古琴并不搭边,而这就要从此曲的作者阮籍说起了。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信仰道家思想,曾大力创作五言诗、玄学;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性格孤僻,轻荡,思想上有济世与避世两个极端,而他的一生可谓是“真风流”。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虽家境清苦,但其天赋秉异,八岁便能写文章,爱好则是终日弹琴长啸。由于身处在魏晋...
阅读全文 >>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现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 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