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葫芦丝发源及历史

葫芦箫与笛子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期间,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 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吹起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慌意乱,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
阅读全文 >>
葫芦丝的历史悠久,是由中原的“笙”逐渐演进、改造而来的。发源于中原,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可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来的箫、笛非常相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激进。不过,今天的葫芦箫在构造上仍然保持着古代同类乐器的特点。 葫芦丝的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是由一个完整的葫芦,加上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的。在葫芦的柄端,插有一根竹管作为吹口,葫芦作为共鸣箱;葫芦的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竹管上都镶有一枚铜制或银制的簧片,中间的那根主管最粗,上面开有七个音孔,可以吹出旋律,两旁的副管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 葫芦箫和其它箫类乐器一样,音量比较小,但是,它的主管发出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感。由于...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