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锣资讯

昌黎县葛条港乡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还努力抓好文化建设,用茶余饭后时间组织文化能人带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歇马台村的吴宪作老人,是昌黎吹歌省级传承人。吴家吹唢呐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在当地非常出名。在村干部和吴宪作的号召下,打鼓的、敲锣的、吹唢呐的文化能人以及文艺爱好者纷纷加入。每天下午,村委会广场都热闹非常,敲锣打鼓喜庆热烈。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两三岁孩童,大家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既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又能愉悦身心。 这些活动不但转变了村民们对文化的态度,激发了他们对文化的热情,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
阅读全文 >>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延安红街网红“红街兔兔”与本土民歌手张永旺合奏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刚一开场,就迅速在直播间掀起一股“音浪”。 兔兔与陕北民歌手张永旺 6月11日下午3点,“红街兔兔和她的朋友们”线上音乐会如约而至,合奏、独奏歌曲共计16首,直播4个小时,数千游客到现场捧场,5万余人线上观看,点赞数超过20万人次。 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红街兔兔”自账号创立之初就以“宣传陕北文化,助力家乡发展”为己任,一把二胡弘扬国乐,薄纱遮面推广红街,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一股清流。不到1年时间,“红街兔兔”账号粉丝就突破百万,成为延安地区的头部网红。 6月12日,恰逢延安红街开街一周年,诞生于红街、成长于红街的“红街兔兔”,希望以自己的首场线上音乐会来表达对红街的祝福,回馈粉丝们一直以来的支持。...
阅读全文 >>
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而其中乐器结构和演奏风格最为独特的是唢呐和三弦。 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构造不同,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簧片短而较硬,低音浑厚、稳健,亦能跃上更高音区。音域宽广,乐曲结构较多地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具有明亮、粗犷、强烈的独特风格。白族唢呐吹打乐不仅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还是传统白剧"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时也为民歌伴奏,甚至用于生产劳动的伴奏,如"栽秧会"时,整个栽插活动都在唢呐伴奏中进行。民间流行着表现喜庆、祭祀、欢乐、哀伤等各种情调的丰富曲牌,如"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哑子哭娘"、"跌落泉"等等,流行至今的达上百首之多。 ...
阅读全文 >>
阳春三月,又一国家级盛会将绽放郑州。20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将于3月21日至24日在郑州市举办。 在郑州市共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都有哪些吗?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爱好,带给人们愉悦的精神享受。在郑州新密洧水河畔有一座超化古寺,至今仍保留着拥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上古遗风“超化吹歌”。 古代“交响乐”,神奇! 作为郑州六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超化吹歌”是其中唯一一项音乐演奏技艺。 超化吹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箫,再加上打击乐韵鼓、大铙、手钗、锣、钹、编钟、云锣等,是我国重要的古代交响器乐演奏形式。 引人瞩目的是,吹歌队里有支保留了300余年的铜管,其音质优美,清脆洪亮,在同类乐器中实属罕见。管子上粗下细,苇哨发音。别看是一根简单...
阅读全文 >>
三月春至,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小站营村的一处小院里,锣鼓声声。“注意节奏,慢一点,不要抢……”作为队长的牛改仙,正在指挥着一支女子锣鼓队。 今年56岁的牛改仙是山西省锣鼓协会副秘书长,兼任小站营村文艺队队长。同时,她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锣鼓”市级传承人。 山西民谣云:“绛州鼓,威风锣,太原锣鼓耍大钹”。太原锣鼓起源于晋源,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原锣鼓以其较好的铙钹技艺闻名海内外。 而作为太原锣鼓的代表,晋源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相互对抗。这种对抗似两军对垒,遇强则强,双方互不相让。场面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节奏欢快热烈。 从小热爱文艺的牛改仙,在听过晋源锣鼓后,便念念不忘,专心拜师学成后开始组建队伍。2003年,这支女子锣鼓队成立时只有7人。现如今,队里已有80余人,平均年...
阅读全文 >>
汉口打铜社区的坤元里、段家巷、同安里、新风巷,居民们又听到熟悉的“打锣声”。家住统一街的居民陈桂香开玩笑说:“哪天晚上听不到锣声,还睡不好觉呢。” 这口敲了快70年的铜锣,就挂在江汉区民权街道打铜社区居委会的打铜文化区内,每天晚上,负责巡逻的社区保安队长熊克亮和同事们郑重地取下锣,开始晚间的巡逻,走一段敲一声锣,让“打锣”这种富有传统特色提醒提示焕发新的特色。 挖掘打铜文化、复兴传统城市特色艺术,用创意为社区生活注入新鲜活力。 社区书记倪娟从小在打铜社区长大,她告诉记者,社区里有很多老汉口人,大家对这里充满感情。因此社区的创意文化活动几乎都是基于城市传统文化、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而开展,因此才获得广泛的参与性,成功入选创意社区。 ...
阅读全文 >>
《旧唐书·音乐志》(卷29)在“铜拔”条目中曰:“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自西戌及南蛮。”这条记载中所说的铜盘是关于“锣”的最早记载。 秦汉以后,锣曾称为“金”,并用于战争,两军交战,常以锣来指挥,有鸣“金”收兵之说。 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公元六世纪前期,后魏就开始有了铜锣出现,当时称“打沙锣”。 宋代,锣在民间音乐形式“鼓板”中被应用。到了元代,除民间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当时锣的制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水平。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锣在明、清的昆曲伴奏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大锣西传欧洲,在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开始将大锣用于管弦乐作品中,是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乐器。 20世纪以来,锣已广泛用于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娱乐和节庆活动中,参加各...
阅读全文 >>
千锤百炼,一锤定音,这是制锣业的行话。鲜有人知,武汉锣已悄然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各国知名交响乐团选用,享誉世界。 2020年6月,汉锣制作技艺被评为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 武汉最大锣厂六成产品出口 疫情暴发后,著名音乐家谭盾为武汉祈福,创作《武汉十二锣》,现场演奏所用的大抄锣来自武汉。“在飞机上听到螺旋桨的声音,总感觉是武汉锣声。”纪录片中谭盾自陈,在飞行途中突生灵感,写出《武汉十二锣》。 谭盾在比利时音乐厅执棒,寄托“有爱无疆、和谐共生”情怀的《武汉十二锣》,令世人落泪。而后谭盾携《武汉十二锣》回到上海,运用3D和5G技术,让6面在纽约和6面在上海的抄锣同时奏响,锣音浑厚,绕梁不绝。 谭盾演出租用的6面大抄锣,运回黄陂,终点是汉锣技艺保护单位——武汉市海平乐...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