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铙发源及历史

早在宋代,我国出现了一种与钹十分相似的乐器——铙。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称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宋陈旸《乐书》中也同样记载铜铙。 浮屠,梵文佛陀之译名。由此可知,铙最初用于佛教音乐,它与我国商代似铃无舌、有柄立置的铙同名异器,并从宋代起就已并存。据《宋史·仪卫志》 和《辽史·乐志》载,北宋和辽时,铙已在宫廷仪仗中用于鼓吹乐。 关于铙的形制,清《钦定大清会典》载:“铙,范铜为之,左右合击,面径一尺二寸,中隆起……径二寸四分五厘。”宋代以来,铙一直用于宫廷和民间,在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和佛教、道教音乐中,都是离不开的体鸣乐器。 铙的构造与钹相像,为一钵形金属体,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部分似帽,帽根向内凹进 ,铙...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 · 百度百科
  • · 搜狗百科
  • · 维基百科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