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其篥资讯

其篥在以前出版的音乐辞书中误称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管、无簧、三孔、 竖吹乐器,汉代已有,它与古乐器龠为同族。许慎《说文解字》:“羌笛三孔”。应劭《风俗通义》:“笛者,长一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长于古笛,有三孔,大小异,故谓之双笛。”唐代笛子较多,羌笛成为泛称,并被文人写入诗中,使羌笛、横笛难以分辨。到了元代,元史记载仍为:“制如笛而长,三孔”,用于宫廷宴乐,并无双管并列、有簧之说。明史载有大宴中四夷舞乐里用羌笛二。清代以后,羌笛销声匿迹。20世纪50年代初,羌族民间艺人在成都等地演奏其篥,采访者联系马融《长笛赋》中“近世双笛从羌起”和唐代“羌笛何须怨杨柳”等诗句,误以为是羌族之笛,主观给其篥安上了羌笛之名,音乐界人士未见实物、信以为真,此后也就相沿其说,一直以讹传讹。 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袁炳昌先生,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1992年在《乐器》第四...
阅读全文 >>
羌族、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歌曲调悠扬,歌者一般都能见景生情、即兴而唱,情感朴实纯真。舞蹈有跳锅庄和皮鼓舞等。 其篥是羌族、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吹奏乐器,不论是在劳动之余、喜庆丰收,还是逢年过节,其篥都是人们离不开的乐器。人们还常在山间放牧时吹奏自娱。青年男女恋爱时,小伙子也常用其篥来倾吐爱慕之情,所以姑娘们对其篥更是偏爱。但在旧社会,其篥的命运和羌族、藏族人民的生活一样苦难,历代统治者把人民置于水深火 热之中,其篥艺术也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聚居的羌族、藏族人民,生产不断发展,生活逐步提高,山寨一片欣欣向荣。今天,羌族、藏族人民兴高采烈地吹起其篥,音调欢快、活泼的乐声,表达出他们欢乐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歌颂。 ...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