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烟墩大鼓发源及历史

烟墩大鼓的流传已很古老,其大鼓风俗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除夕至正月的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每月农历正月时候,按照传统,各村大人、小孩都绷好大鼓集结在一起擂打,到了晚上,村与村之间又互相邀着打大鼓,用晚上最空闲最能体现鼓声的夜空来拼鼓,为了表示友谊,天亮后村与村之间搬出家中的大粽、粉利、腊肉互相祝贺一番,鼓手一般都是村中健壮的男人,有时统一着装,遇到天暖,也有赤膊上阵擂鼓的。元宵节结束,按照风俗怕误了农事是不能擂鼓的了。但当地习惯说法为了尽兴还是打送多一晚延至正月十六日晚才收鼓,场面最热闹,各村把大鼓抬到祠堂或社公、村中晒场上尽情敲打直至天亮,第二天便把大鼓放于屋中板炕或闲至的屋里,待来年再擂鼓。 这种风俗一直很盛行,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打大鼓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一种传说是流传在烟墩南部石瓯山脚下的石堆、凤山等村,从前有一种野兽叫“年”,其性情十分凶猛残忍,...
阅读全文 >>
每逢春节,蒙鼓就成了烟墩镇每条村庄喜庆的大事。村中长辈早早就吩咐晚辈抬出鼓身擦扫干净,用裁剪好的牛皮将鼓蒙好,于是,新春时节的家乡,便呈现一派“曈曈春日暖,村村鼓声震”欢庆场面。 大鼓,以及用来伴奏的铜锣、铜钹,是烟墩人崇敬的圣物。在过去,大鼓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打,其他时候和场合是万万不能随便打的,否则被视之为大逆不道,要受严厉惩罚的。这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神秘莫测的打鼓规矩,越发增加人们对烟墩大鼓的好奇。 烟墩大鼓及其大鼓风俗文化的又一奇特之处,就是它们仅仅存在于灵山县烟墩镇范围内。与烟墩镇相邻的灵山、横县的几个乡镇,都没有这一风俗。没有人能解释这一民俗现象,也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过这一地域习俗。正因为如此,独特威武的大鼓,赋予了家乡人阳刚勇武的性格和特质,鼓声一响,大家便精神抖擞,不分老少赤膊上阵,人换鼓不停。这也是烟墩大鼓特别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 ...
阅读全文 >>
烟墩大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分布集中,保存完好。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纯手工制作,祖传制作工艺,别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爱不惜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收藏价值,旅游开发价值。 烟墩大鼓承铜鼓遗风,于明代后期演化而成。当时大鼓用于传送战争信号和吼跑野兽,最初用水缸为鼓桶绷上牛皮而成,后来由于水缸易碎,声音韵律差,便演化用段木凿空制成。后来大鼓用于以示平安、祈福、驱邪、助兴、祭祀、体育竞技等民俗活动,一直延用。鼓形演化变大,宏亮的鼓声成为各村传送战争的信号,也利于吓跑猛兽,后来成了以示平安、祈福、驱邪、助兴、好年瑞景以及癸祀、娱乐、体育竞技等民间活动。 ...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