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云锣概览

云锣

云锣(拼音:yún luó),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是汉、藏、蒙古、满、纳西、白、彝等族使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古名云辙,又名云璈,民间又称九音。藏族称丁冬、丁当。是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乐器。常用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寺庙音乐中。流行于内蒙古、云南、西藏和汉族广大地区。并传至东亚其他地区,古代《元史》礼乐志中就有过记载,也叫云璈,或九音锣、九云锣。至今仍可见于南管、十番等等民间音乐。

云锣是由大小一样但厚薄不同的锣所组成,以三根绳悬挂在木框上,用木槌敲击演奏。铜锣面数不等,有十面、13、14、15、24、38面等,悬挂方式也不固定,有横向两排的,有三排的等,木框有带架的,也有带柄手执的,面数多的可以双手用两个槌演奏。定音、音域也不尽相同。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音高不同的小铜锣编排起来,用于音乐实践中。宋代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中,一 货郎身挂数件乐器,其中有一件为十面云锣,可知早在宋代民间已有云锣流传和使用了。六百多年前的元代,云锣不仅在民间流行,并且在宫廷宴乐中使用,当时称为云墩,《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中有:"云墩,制以铜,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这也是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

  • 拼音:yún luó
  • 分类:打击乐器
  • 流行地区:内蒙古、云南
  • 出现时间:唐代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