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乐器

2336次浏览 · 由 棠舟 于 2022-04-07 整理

每一种乐器,

背后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

人们用它们述说历史、传递悲欢……

文化因此而生。

灯红酒绿、森罗万象的今天,希望它们的身影不会离开。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竹琴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2008年6月7日,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传统乐器

北川口弦

羌族口弦是产生并流传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器乐,每当节日庆典、婚嫁、男女青年恋爱等时候,都能听到用口弦演奏出的优美动听的曲子。羌族口弦的表演形式大多为独奏或合奏,少则1人多则4-5人不等,它是中国羌族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传统乐器

南溪哈号

哈号是曾经流行于川南农村的乐器,相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在宜宾市南溪区福溪口一带,曾是僰人主要寄居的僰道县,每到劳作之余,僰人会吹竹为乐,欢庆丰收。这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响亮如号。后来,在部落祭祀或发动战争时,僰人就会吹奏这种乐器,又因僰人姓“哈”,所以后人把这种乐器称作“哈号”。

四川传统乐器

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是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境内的汉族民间音乐,它包括乐器的制作工艺和乐器的演奏技艺。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产竹,素有“川东绿竹之乡”之美誉。作为川东大竹县独有的竹唢呐,以其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

四川传统乐器

李家锣鼓

李家锣鼓由大锣、脚盆鼓、钹、马锣、冬锣五大件组成,其中大锣,脚盆鼓的造型最为奇特,大锣阳面有一个脐状小窝,演奏时敲击阴面而发声;脚盆鼓以椿木整凿而成,单面蒙皮,因形似脚盆而得名。李家锣鼓共有120多个曲牌,一部分是表现历史掌故的,如《朝王见驾》《秦王点兵》等;一部分表现生产劳动场景,抒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美好情感的曲牌,如《吆猪羊》《人勤春早》等;还有一些恢谐幽默的曲牌,如《光蛋蛋》《抱鸡母引儿》等。这些曲牌风格独特,奏法各异,令人赏心悦目。

四川传统乐器

藏族扎木年

传统的扎木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马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共鸣箱(藏族俗称“池塘”下同)似切开的半葫芦形,长27厘米左右,用整块木料制作,上部较小,掏空内腔,表面呈棱形,下部挖出椭圆形腹腔,表面蒙以山羊皮、獐子皮或鱼皮,面宽14厘米~16厘米。在琴皮上方的琴面上,开有一个弯月形出音孔(“扎木年卡”意为“扎木年的嘴”)。

四川传统乐器

儿时的乡音,数十载之后,还会再有吗?

我们的下一代,

是否存有传统文化最后的记忆?

保护传统、传承文化,

一起努力,留下那些旧时的声音。

参考资料
四川传统乐器

猜你喜欢

由 愛 于 2024-02-21 整理
《霓裳羽衣曲》,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巅峰之作,是唐代乐舞文化的瑰宝,代表了当时音乐、舞蹈和诗词艺术的高度融合。
阅读全文 >>
由 一杯清酒 于 2024-02-21 整理
“将军令”,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军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深的家国情怀。
阅读全文 >>
由 陌上花 于 2024-02-21 整理
“青莲乐府”,作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精粹的集中体现。
阅读全文 >>
由 没头脑 于 2024-02-21 整理
“长沙女引”作为一首流传于湖湘大地的古老乐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人文特色。
阅读全文 >>
由 孤勇者 于 2024-02-21 整理
“秦王破阵乐”,又称《七德舞》,是中国古代唐初著名的宫廷音乐舞蹈,源自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即唐太宗)在征战时期亲自参与并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