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高级实验师、钢琴调律维修专家、民族乐器改革家 张琨,与音乐界、乐器界专家合作,采用立体式双面琵琶形共鸣箱和筝式雁柱,借鉴竖琴的形式和弦列设计,吸收韩其华的“双排弦压颤”结构原理,设计并制作成功雁柱箜篌,使千年古乐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乐坛。
1978年春天,在中央民族乐团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演出的音乐会上,韩其华研制的“双排弦压颤箜篌”第一次出现在首都的音乐舞台上,它与二胡二重奏《二泉映月》,引起了张琨的极大震动和兴趣。这种双排弦箜篌,在弦的上端支以杠杆,两条弦的张力平衡,使之发出同度音响,在杠杆的作用下,可以演奏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揉、滑、压、颤音等音响效果,这无疑是箜篌改革的方向和突破,也是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但由于采用的是竖琴的共鸣箱,弦的拉力大,加之双排弦,发音就受到了限制,所以音量比较小。又因为结构布局方面的局限,转调也就成了难题。为了使这项乐器艺术尽快得到发展,张琨思索着、思索着……。
张琨是沈阳音乐学院的高级实验师,他长期从事音乐学院的钢琴调律和维修工作,已是远近闻名的钢琴专家,他还积极参与我国民族乐器的改革工作。早在1958年,他曾根据笙的发音原理,设计了一架键盘笙,音域达四个半八度,和声效果较佳,受到音乐界的好评,并被载入《 中国民族乐器改良文集》中。1958年以后,他又与崔作新合作,共同对古筝转调问题进行研究,经过四代十三稿、二十年的不断改进,终于在1978年研制成功移柱式转调筝,1981年荣获辽宁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
1979年,我国组织专家向箜篌攻关。
1980年3月,我国第一架雁柱箜篌在苏州研制成功(图)。它张有双排弦72条,每排36弦,相对应的两弦同音。音阶按C大调七声音阶排列,音域A1—a3,达五个八度。音色明亮、与古筝相像,泛音效果犹如古琴,表现力十分丰富,可以演奏琶音、和弦及复调旋律,尤其演奏揉、滑、压、颤音效果更佳,从而形成雁柱箜篌特有的音响效果与民族风格。达到专业演奏使用水平,可用于独奏、重奏或为歌舞和其它乐器伴奏,并可与民族或西洋管弦乐队协奏。在同年9月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上,中央民族乐团箜篌独奏演员崔君芝用这架箜篌,独奏了古曲《梅花三弄》并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箜篌通过压颤奏法模拟古筝音色,描绘出祖国壮美的河山和古代渔夫满载而归的欢乐情景。崔君芝当时演奏这架箜篌的图像,被载入了《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1997年,一种结构简练、造价低廉的普及型雁柱箜篌,由笔者和沈阳音乐学院张琨在北京合作研制成功。
这种普及型箜篌,采用立式双面梯形共鸣箱,音板选用梧桐木制作,表面呈拱形,厚度分布科学合理。张双排弦,每排36条,共72弦,相对应的两弦同音。音列按C大调七声音阶排列,音域C—c4,共五个八度。弦列中d—c3可通过杠杆装置奏出揉、滑、压、颤音效果,它像雁柱箜篌那样,可以运用古琴、古筝、琵琶和竖琴的演奏技法。音质明亮、优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