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笙的历史与发展

287次浏览 · 由 长乐 于 2022-02-21 整理

,历史久远,发源于中原,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就有用葫芦制作的匏类乐器——笙,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几支战国初期的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葫芦笙的历史与发展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葫芦笙,也有着较悠久的历史,以中原传入的笙经改良而成。1955年—1960年,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以滇王为首的贵族长期延续使用的古墓群,出土了青铜葫芦笙斗和吹奏葫芦笙的铜舞俑。1972年,在云南省玉溪地区江川县李家山发掘的先秦古墓中,又出土了两支青铜葫芦笙斗,分别高28.2厘米和26厘米,上端为曲管,下部呈球形,其上分别有七孔和五孔,可插入相应的笙管,曲管细端铸有立牛一头,造型美观、形象生动。此外,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木廓铜棺墓中,也出土了铜葫芦笙斗。说明先秦汉时葫芦笙已在我国西南广大地区流传。

唐代

唐代,在南诏(今云南大理)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中,葫芦笙或瓢笙已相当流行,青年们经常 在街头巷尾用葫芦笙吹出动听的曲调,向心爱的姑娘传递爱情。唐代樊绰的《蛮书》在谈到 南诏风俗时说:“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 呼召。”《新唐书·南诏传》(卷二二二)载:“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酒。”说明在饮宴时,主人一面吹葫芦笙,一面用葫芦笙推移酒杯、劝客人饮酒的有趣情景。古代南诏民间音乐 盛行,公元800年曾向唐朝献过《奉圣乐》。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有:“开元中有拍板……葫 芦笙。”也提到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859年)的“夷部乐……有壶芦笙”。

北宋

北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到宋都交纳进贡物品时,也曾携葫芦笙献乐京城汴梁(今开封)。《 宋史》有:“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其王龙汉?,遣其使龙光进,率西南??(今滇东、黔 西一带)诸蛮来贡方物……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 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照此记载,我国少数民族的《葫芦笙舞 》,也已有1000年的历史了。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62岁的苏东坡被贬到海南, 谪居儋州,他在《儋耳》一诗中,曾用生动洗炼的文字,记述了海南黎族的民间歌舞活动, 在《和拟古》诗中有:“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芦笙,歌此送迎诗”之句,句末 还有注说:“交?取无柄之匏,剖而为笙。”可见这首诗是写实的,说明我国海南省黎族地 区北宋时也曾有葫芦笙流传。

南宋

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有:“葫芦笙,两江峒中乐”之句。南宋周去非在他的《岭 外代答》(卷七)中写道:“瑶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葫芦笙、竹笛。”“葫芦笙攒竹于瓢 ,吹之呜呜然。”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有:“蛮吹葫芦笙,亦匏余意,但列管六。” 文中所述和现在云南楚雄彝族的六管葫芦笙完全相同。唐宋以来,很多文献都记载着在苗、 瑶、白、黎等族聚居的地区流行着葫芦笙,今天有的民族虽已不用,但在古代却是以葫芦笙为主的,湖南苗族直到清代还在使用,如《清朝通典》(卷 六十四 )载:“湖南苗击铜鼓、沙以祀鬼神。亲戚宴会,以匏笙、铜鼓为乐。”如今,葫芦笙在 我国西南许多民族中都很流行,尤以彝、拉祜、佤、傈僳等族最为盛行。

涉及乐器

葫芦笙(拼音:hú lu shēng),别称布若,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民族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猜你喜欢

由 秋色 于 2022-04-13 整理
挑选合适的竹子、安装芦笙的簧片、校准芦笙的音阶……数十道工序后,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徐维笙的手中慢慢蜕变成一把音质圆润、做工精湛的芦笙。
阅读全文 >>
由 汾酒 于 2022-02-21 整理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葫芦笙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革 ,研制出十管葫芦笙,笙斗改为木制 ,笙管上增加了共鸣管,音域a—f2,扩展将近两个八度,还增大了音量,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转调,适用于独奏、乐队合奏或歌舞伴奏。
阅读全文 >>
由 一口泡芙 于 2022-02-21 整理
传统葫芦笙,音色各异。高音笙清脆明亮;中音笙圆润柔和;低音笙浑厚低沉。
阅读全文 >>
由 长乐 于 2022-02-21 整理
葫芦笙,是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葫芦笙的构造和笙大致相同,由笙斗和笙管组成。因笙斗用空葫芦制作而得名。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