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传统民族乐器尺八制作的音乐人陆明

172次浏览 · 由 拙 于 2022-06-02 整理

专注传统民族乐器尺八制作的音乐人陆明

陆明正在演奏尺八

专注传统民族乐器尺八制作的音乐人陆明

麓鸣琴坊。

专注传统民族乐器尺八制作的音乐人陆明

陆明正在制作尺八。

广西南宁西郊占地千亩的“匠园”,十几年前还是一处荒芜农场,如今,许多匠人在此结庐而居,把心血倾注于各自的手艺绝活。终日与乐器为伴的陆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是个很简单的人,一辈子只喜欢音乐,最近五六年沉迷于研究制作尺八。一根简单的竹管能吹奏出天籁之声,太美妙了。”陆明说。

尺八因管长约为唐尺的一尺八寸而得名,在我国隋唐时期是宫廷中的主要乐器之一,南宋之后被、笛取代,而在日本得到传承。近年来,尺八逐渐被国人重新认识。

做尺八更需要悟性,仅根据数据参数是做不好的陆明说,传统尺八管上只有5个音孔,能精美地表达多种声音,全部秘密在于竹管内腔的打磨,打磨出来的内腔曲线,能与吹奏时气流的角度、速度和音孔按压变化相契合,可以表现千军万马征战厮杀,也可以表现夏虫的窃窃私语。尺八只有5个孔,部分音必须通过吹奏时的入气角度和力度才能表现出来,这既考验演奏者稳定的技法水平,也考验制作者的管腔内壁涂层曲线的构造和把控。

手工制琴十分考验制琴师的听力,音乐人出身的陆明,对音质、音色格外敏感。普通人听来的毫末之差,在他的耳朵里就是天壤之别。“一八度的音好调,但调二八度、三八度的时候,一个音要调好几天,甚至一个月还调不出来。”陆明说,他做的尺八都是按能够配合乐队演奏乐器的要求制作,如果不能演奏3个八度音,这就是废品。

陆明说,他“糟蹋”的桂竹至少六七百根了,前些年没注意,随意堆放在后山的竹林里,后来发现经常被游园的人捡走,甚至拿去吹奏。“后来的残次品一律烧毁。尺八本来就是小众乐器,这些东西万一传出去,在音乐圈内容易产生误会,让人以为尺八本来就五音不准。”陆明说。

整日着盘扣土布大褂、穿布鞋的陆明,其实在2016年之前满脑子都是西洋乐器,对尺八毫无概念。1969年出生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林区的陆明,十几岁就开始无师自通自己捣鼓吉他,后来在广东一个知名乐队做了20年的贝斯手,业余时间为乐队修琴定制吉他。

尺八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乐器。做乐器的人要有使命感,我们必须要努力‘寻根’,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传承、迷失了方向。”陆明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这些年来他在“匠园”足不出户专注尺八的制作,就是想再现昔日的华音。

转行研究制作尺八的陆明,生活清贫而简单,常年生活在“匠园”内取名“麓鸣琴坊”的吊脚楼里。

这个只有50多平方米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墙体全用透明玻璃。在近天花板的墙体夹角处,他为自己构了一个1.2米宽的空间作为卧室,四周以纸壳箱稍作遮挡——白天,上卧室的折叠梯子平放在地上,作为未成品乐器的放置架。吊脚楼下面的一处平地上,露天摆着一张木桌,四周散放了几个不同材质、高矮不等的小凳,是陆明以茶待客、以琴会友的天然客厅。

陆明吹奏的尺八悠扬空灵,有很强的穿透力,经常能吸引路人驻足甚至前来寒暄。5月1日清早,一只刚出壳不久的白头鹎被大风刮下来,如今是陆明形影不离的“小粉丝”,只要听到陆明吹奏尺八,它就会飞到陆明的肩膀或尺八上,安静地听着。

大道至简,做音乐最终要回归本源。”从着迷西洋乐器到致力传统民族乐器尺八的研究制作,陆明对音乐有了更深的体悟。陆明笑言他一直在想千百年前的古人吹尺八是怎样的感觉。

涉及乐器

尺八(拼音:Chǐ bā),古代中国传统乐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竹制,内涂朱砂拌大漆填充(地)外切口,当今为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出空灵、恬静的意境。

猜你喜欢

由 亦寒 于 2022-11-10 整理
近日,北京大学商业与艺术研究中心首度联袂嘉德艺术中心,共同策划推出了首期Daily Art“一日艺术马拉松”活动,从早上10点至晚上10点,融汇三场年度口碑大展及学者讲座和艺术跨界演出,令观众现场一饱眼福,并吸引近40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线上参与。
阅读全文 >>
由 Susan 于 2022-05-26 整理
如果要选择一种音乐,来给焦虑的现代人灵魂一个出口,那一定是尺八。尺八,竹制,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音色苍凉深邃,极富表现力,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
阅读全文 >>
由 ky 于 2022-04-24 整理
“提到尺八,很多年轻人会想到日本或是《火影忍者》的配乐,其实尺八是中国的东西。”今年35岁的曹昊是石家庄一位古琴老师,也是尺八制管师。
阅读全文 >>
由 八日蝉 于 2022-04-13 整理
尺八,是中国古代传统竹制吹奏乐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因其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
阅读全文 >>
由 阿轺 于 2022-04-06 整理
2021年,曹昊成立了一家尺八工坊,目前已有学员30余人。他说:“今后我将尽力传承好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让中华民族更多的的优秀瑰宝回归到我们年轻人的生活里”。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