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镈的演变

360次浏览 · 由 赵锦辛 于 2022-02-18 整理

早期的

镈出现于商朝末期。它是青铜乐悬中,出现较早的乐器,形制复杂,装饰华丽。从形制上看,它与夏代,商代铜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早期的镈腔体多成椭圆形,或带长方的椭圆形。

镈最早出现于南方古越族的活动区域。此时南方的音乐学水平和冶金工艺并不低于,甚至在某些方面高于北方的中原地区。随后在北方的中原地区出现。

最早的镈,是江西新干县大洋洲殷代后期大墓出土的涡纹兽面纹镈(单件),年代大约是殷墟中期后段(约公元前1100年左右)。

最早北方的镈,有1985年出土于陕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窖藏的虎脊镈(西周中期),1890年出土于陕西岐山法门寺任家村的一处西周窖藏的克镈(西周晚期)。

早期的镈造型构思奇特,纹饰设计繁缛华丽,制造上需要极其高超的技术。后世的镈与之相比,除了形体增大外,装饰反而出现简化的趋势。

不同时期镈的演变

中晚期的镈

春秋中期前后前后,镈在中原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藐视周室权威,制造出更大,音乐性能更好的镈。

体型变大。镈体型更大,这样可以体现它的礼仪功能,彰显拥有者的地位和声望。

如,1923年秋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一郑墓的特镈(4件)。春秋中期器,其中两件重量105.8千克、139.0千克。

它的音乐性能并不好,也没有明显的调音痕迹。不过这样大的体型,与极其低沉远传的声音,已经可以让它威风十足了。

音乐性能完善。更好的音乐性能也可以体现王者的威严,并且它是乐器本身固有的发展趋势。

如,1988年5月出土于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的编镈(19件)。制作精良,腔体合瓦形,有浑圆的趋势;平于平舞,两铣略带弧曲。

和早期的镈相比,除了华丽的镈纽,这19件编镈没有了繁复的脊和扉棱。但它的音乐性能很好。这组编镈由38个高低不同的音,构成四个八度。并在三个八度钟重复了七声音阶(宫、商、角、征、羽,加上清角、变宫)。

与甬钟相比,镈的腔体有浑圆的趋向,铣棱不突出,枚较短,于口平齐。这些特点,使得数个镈连续敲击时,比甬钟更容易造成“混响”,难以演奏节奏较快的乐曲。

由于这些缺点,编镈自春秋晚期,逐渐走向衰落。春秋晚期大量编镈,就形制和音乐性能方面均无新意。在战国末期,被钮钟融合。

参考资料
镈(维基百科)

涉及乐器

镈(拼音:bó)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镈体型比钟大,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早期镈两侧多有鸟云形、虎形、或者夔形的“翼”,装饰华丽繁复。是古代汉民族大型单个打击乐器。

猜你喜欢

由 关谷奇迹 于 2022-02-28 整理
西周末期戎生编钟、编镈可能是秦地人(亦称犬戎)中的圣者所创制的多序列音响器乐。它具有古朴、深沉、多变、神秘的丰富音色,可排出一个非常绝妙的现代多调性音列。
阅读全文 >>
由 一杯清酒 于 2022-02-28 整理
始见于殷末,盛行于东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乐器中已有,周代以来用于雅乐。按史籍记载,它应当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
阅读全文 >>
由 九曲 于 2022-02-28 整理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
阅读全文 >>
由 雨童 于 2022-02-18 整理
镈是古代汉民族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