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葫芦丝文化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138次浏览 · 由 F.JCLOVE 于 2022-08-08 整理

千百年来,梁河县无数的葫芦丝演奏家、艺术家与爱好者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一代一代接续传承,为葫芦丝文化的繁荣发展做着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努力。

让葫芦丝文化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哏从国吹奏葫芦丝

“为葫芦丝发展埋下种子”

《德宏州志》记载:1982年3月下旬,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傣族演员龚全国,参加国家文化部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演奏葫芦丝荣获一等奖;1985年6月初,龚全国等5名青年演员赴日本访问演出,受到广泛称赞……

葫芦丝是祖先留下来的一份文化遗产,我应该把它搬上艺术舞台。”1985年1月2日,《工人日报》在《孔雀之乡的明星》一文讲述了龚全国的愿望。

龚全国1949年出生于芒东镇那勐村,从小就受到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熏陶,1970年中专毕业后参加梁河县文化工作队;1977年,他开始研究葫芦丝,广泛吸收傣族民间音乐素材,并与著名的作曲家杨子玺共同创作出了葫芦丝独奏曲《竹林深处》,以此曲为转折点,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葫芦丝演奏曲。

1958年出生于勐养镇帮盖村的哏德全被誉为“葫芦丝王子”,他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坚持不懈地研究葫芦丝音阶排列和音域,而且总结和完善了葫芦丝的制作和吹奏技艺,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经验,使葫芦丝的制作和演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梁河县内这些在制作技艺和吹奏技巧上有丰富经验的民间葫芦丝爱好者,在制作与吹奏方面总结了相当宝贵的经验。”梁河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相关人员介绍,这个时候的葫芦丝得到了改良和推广。

一刀一刻、一心一意。在梁河葫芦丝文化发展历史上,还有沙永兴、沙永明、赵德安、金常玉、冯绍兴、杜德光等一批爱好葫芦丝文化的“前辈”,为葫芦丝今天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让更多人参与制作、传承”

竹影清风,曲径通幽处便是哏从国的葫芦丝制作工作室。

哏从国是哏德全的亲侄子及演奏绝学的真传弟子。自幼受家族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哏从国对葫芦丝·巴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厚的感情。

经过二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哏从国已从一名农民成长为德宏葫芦丝演奏非遗传承人,在傣族民间古调的演奏技巧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为更好地发展葫芦丝文化,2002年,哏从国创办葫芦丝·巴乌制作工作室;2003年成为原葫芦丝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4年建立了哏氏芦源葫芦丝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一边传授技艺,一边带领村民种植葫芦,大力发展葫芦丝产业。

在工作室一角,几名年轻人正在专注地手工打磨着葫芦丝的竹管、簧片。“葫芦丝的制作过程很复杂的,要选竹子、烘烤,选葫芦、组装、晾干、调音;制作葫芦丝的竹子、葫芦也都很讲究……”哏从国介绍,完全靠手工制作一支葫芦丝,需要约三个小时。

过程虽然艰辛,但在哏从国的感染和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学习葫芦丝·巴乌文化的队伍中;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种植这只“宝葫芦”摆脱了贫困。

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丝,感受我们璀璨的民族文化。也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它的制作、传承,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这不仅是哏从国的梦想,也是梁河县中年一辈葫芦丝文化传承人、爱好者的期望。让葫芦丝文化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倪开宏演奏会现场

“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在梁河,青年人也积极担起了葫芦丝文化倡导者与践行者的角色。梁河县文化馆馆员、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倪开宏便是其中一位。

倪开宏自幼受到葫芦丝文化的熏陶,10岁时向本土民间老艺人学习,14岁跟从哏德全学习。

在倪开宏眼里,这个古老的乐器发展至今已成为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葫芦丝能够将浓郁的傣族韵味表现出来,那也能展现出其他民族的特色。”以此为创作目标,倪开宏开始走村串寨,全身心学习、探索各个民族的文化韵味和音乐特色,创作、演奏出一曲曲民族团结赞歌。

2011年,倪开宏发行葫芦丝演奏专辑《梁河家乡》,2013年发行《经典歌曲葫芦丝演奏专辑》;2018年8月,原创与演奏的作品集《葫芦丝响起的地方》横空出世,原创作品《花筒裙》《目瑙纵歌·热》,演奏作品《庆新房》《德昂山之歌》《幸福的阿傈僳》包含了德宏州5种世居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特点,受到业内人士及群众一致好评。

除了探索葫芦丝文化的创新发展,倪开宏也在培养葫芦丝优秀人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多次受邀担任“全国葫芦丝·巴乌高级教师师资培训班”授课老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葫芦丝高级指导教师,并多次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开展葫芦丝教师专业培训,教授的学生还多次在国际性、全国性及省级大赛中获奖。

今年6月23日,倪开宏的葫芦丝制作加工厂正式投入生产,葫芦丝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带动着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作为年轻一代,倪开宏与龚全国、哏德全、哏从国等“前辈”不同——他有着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他又和他们一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将葫芦丝文化发扬光大。

“我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倪开宏说道。

这也正是梁河县葫芦丝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涉及艺术家

哏德全(1958—2008年),男,初中学历,1976年1月参加工作,级工艺师,中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是中国著名的葫芦丝演奏家,作曲家,音乐家。在世界葫芦丝巴乌及整个音乐界享有盛誉,被誉为“葫芦丝之父”。
阅读全文 >>

涉及乐器

葫芦丝(拼音:hú lu sī),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猜你喜欢

由 氯化钠 于 2024-03-11 整理
随着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不断交融,葫芦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出现了新型多功能葫芦丝。这种新型葫芦丝不仅保留了传统葫芦丝婉转动听的音色和浓厚的民族风情,还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多项实用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演奏体验和教学效率。
阅读全文 >>
由 风月呢喃 于 2024-03-11 整理
葫芦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吹管乐器,其音色优美、深情且富有诗意,一直以来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赋予了葫芦丝如此醉人的音色呢?
阅读全文 >>
由 阿蘅 于 2024-03-11 整理
葫芦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吹管乐器的典型代表,其音色悠扬悦耳,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在探讨葫芦丝的魅力时,其丰富的调式体系尤为值得关注。葫芦丝的调性多样化,使得它能演绎出各种风格迥异、情感丰富的乐曲。
阅读全文 >>
由 苏肆 于 2024-03-09 整理
双音葫芦丝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吹管乐器,是在传统单音葫芦丝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是配备了一个或多个人工吹孔与共鸣腔相通的附管,使演奏者能够在同一支乐器上同时发出两个不同的音,极大地丰富了葫芦丝的表现力和音乐层次。
阅读全文 >>
由 华夫饼 于 2024-03-06 整理
可调音葫芦丝作为传统葫芦丝的创新改良版,为演奏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灵活性。相较于固定音高的传统葫芦丝,可调音葫芦丝的主要作用及使用方法如下。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