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唢呐之哨筒

72次浏览 · 由 一杯清酒 于 2022-02-23 整理

彝族唢呐,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形制较古朴,比普通铜碗唢呐长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

彝族唢呐之哨筒

彝族唢呐的哨筒,一般也叫鸭毛筒。之所以叫做鸭毛筒,是因为哨筒选材于鸭子翅膀上最硬且又粗又光滑的羽毛杆,之所以选用它,是因为它的质量比鸡毛好,不仅硬和光滑,而且其杆内的孔畅通、光滑,通气好。要求上下一样粗,长短在1 寸左右,一般的唢呐匠都要有备用的鸭毛筒,少则1、2棵,多则3、5棵不等。鸭毛筒的下部要插入小管上部的孔内,其上部要套上哨子。鸭毛筒的粗细一般要与小管的上孔相宜,粗了插不进去,细了则松动、摇晃,一旦如此,就要在小管的上孔口垫进一小节草或其它东西,否则,吹奏既不方便,又影响吹奏效果。

唢呐的哨筒,主要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它将哨子中发出的声音通过自己,传送给小管、大管乃至唢呐杆。哨筒在唢呐的部件中作为声音的中介,特别是在声音传输孔从小到大地递进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涉及乐器

彝族唢呐(拼音:yí zú suǒ nà)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流行于贵州省威宁、毕节、六盘水和四川省凉山彝 族自治州甘洛、喜德、布拖等地。

猜你喜欢

由 长乐 于 2022-06-16 整理
生活在昌宁县珠街乡子堂村的彝族唢呐手张正强是“吹打世家”,凭着自己对唢呐的执着和热爱,将祖辈流传下来手艺发扬光大。
阅读全文 >>
由 小小瞬 于 2022-06-15 整理
生活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乡子堂村“吹打世家”的彝族唢呐手张正强,凭着自己对唢呐的执着和热爱,将祖辈流传下来手艺发扬光大。
阅读全文 >>
由 薄暮 于 2022-04-28 整理
其中,来自徐州沛县的唢呐曹家班在直播间里也吹起了唢呐版的《本草纲目》,并喊话刘老师交作业,看他能否跟上这个节奏。
阅读全文 >>
由 Susan 于 2022-03-04 整理
唢呐,彝语谐音为“迪咧”,唢呐曲调,谐音为“迪咧衔”
阅读全文 >>
由 风月呢喃 于 2022-03-04 整理
而在纷繁的回忆中,总会有唢呐的身影。过去每逢村子里办婚事与丧事,都会响起声声唢呐,一喜一悲,调子就从小、中、大的铜质唢呐中吹出。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