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唢呐之哨子

100次浏览 · 由 迦夜 于 2022-02-23 整理

彝族唢呐,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形制较古朴,比普通铜碗唢呐长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组成。

彝族唢呐之哨子

唢呐的哨子,主要由大麦的桔杆制成。在每年4、5月份大麦正要抽穗的时候,看准两、三丛长势比较好的麦苗,连根拔起带回家后, 放置在房前屋后的房檐下使其阴干,然后再收到家里,每株只能选用中间的1节最多两节,每节中的两头必须去掉,只能用其中间长约3寸左右部分。大麦桔杆皮要不厚不薄,假如不光滑、不柔软、色泽白净反而发黑或有黑斑点就不能用。选好之后,再用剪刀剪成每截约0.5厘米长,然后把它们,放置在小盒子里,这样随时都可以取来作哨子用了。用的时候要先把哨子放在嘴里滋润,再用牙齿轻轻地咬一下,然后再将其套在鸭毛筒上并用细线打个活套扎在哨子与鸭毛筒结合部的中间位置,松紧适中。唢呐的每个部件都很重要,但哨子的作用特别突出。

哨子不好或哨子坏了,就会影响吹奏或吹奏的效果。哨子,主要起发音作用,当人口里的气流强行通过扁型哨嘴的时候,哨子就会发出声音,它相当于人们发音时发音器官中的声带。如人的声音高亢、浑厚,就说明声带厚长,人的声音尖锐,就说明声带薄短。如出一辙,质地比较厚和剪得长的哨子吹出来的声音就浑厚、低沉,质地比较薄和剪得比较短的哨子, 吹出来的声音就比较尖锐。因此,根据唢呐的大小,如何选择哨子成了吹奏唢呐的关键。

涉及乐器

彝族唢呐(拼音:yí zú suǒ nà)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流行于贵州省威宁、毕节、六盘水和四川省凉山彝 族自治州甘洛、喜德、布拖等地。

猜你喜欢

由 长乐 于 2022-06-16 整理
生活在昌宁县珠街乡子堂村的彝族唢呐手张正强是“吹打世家”,凭着自己对唢呐的执着和热爱,将祖辈流传下来手艺发扬光大。
阅读全文 >>
由 小小瞬 于 2022-06-15 整理
生活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乡子堂村“吹打世家”的彝族唢呐手张正强,凭着自己对唢呐的执着和热爱,将祖辈流传下来手艺发扬光大。
阅读全文 >>
由 薄暮 于 2022-04-28 整理
其中,来自徐州沛县的唢呐曹家班在直播间里也吹起了唢呐版的《本草纲目》,并喊话刘老师交作业,看他能否跟上这个节奏。
阅读全文 >>
由 Susan 于 2022-03-04 整理
唢呐,彝语谐音为“迪咧”,唢呐曲调,谐音为“迪咧衔”
阅读全文 >>
由 风月呢喃 于 2022-03-04 整理
而在纷繁的回忆中,总会有唢呐的身影。过去每逢村子里办婚事与丧事,都会响起声声唢呐,一喜一悲,调子就从小、中、大的铜质唢呐中吹出。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