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闷笛是楚雄彝族人民的一种民族乐器。它是用竹管制成。小闷笛长约三寸,宛如小指般粗细,音孔共有四个,前方三孔,后方一孔。吹奏乐时靠口中气流控制音阶和音量,并以放开不同音孔和基手掌的蒙放来改变音调和音色。
彝族人民特别喜欢在阳春三月吹奏闷笛,以便在欢畅的乐声中开始春播生产。届时,山林间百花争艳,田野里笛声飞扬。
闷笛常与竹笛、三弦和木叶等乐器组合在一起进行合奏,还经常为歌唱伴奏,出现在彝家唱山歌、对调子的场合里。在彝族青年男女恋爱和“打 歌”时,小闷笛是形影不离的“红娘”。它由男性演奏,小伙子就是用闷笛来约会心爱的姑娘的。
在恋爱生活中,男青年用笛声向自己的情侣倾吐内心的隐秘,抒发纯真的爱慕之情, 许多美满婚姻就是伴随着笛声缔结的。民间艺人常把要表达的词意用小闷笛描述出来,把情感溶于吹奏的乐曲之中,所以在许多不便用语言表达的场合里,小闷笛就成了彝家的代言人。
常即兴吹奏,传统独奏曲有《出工调》、《过山调》、《阿苏则》、《顺宁调》、《沙街调》、《马樱花》等。
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开始了对小闷笛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创作了闷笛独奏曲《彝家乐》和《乌蒙的春天》等。1980年9月,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小闷笛加入到彝族小乐队,演奏了器乐合奏《接亲路上》,并在其中担任领奏,充分发挥了它欢快优美的山歌特色,增加了民间喜庆的热烈气氛,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获得音乐界的好评。作为色彩性乐器,它还多次用于民族乐队和中西混合乐队以及为合唱、领唱伴奏的乐队中,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它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