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美:羌族口弦技艺不能断

163次浏览 · 由 夜夜 于 2022-04-11 整理

羌族“口弦”是羌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劳作歇气时,羌族妇女边歇边搓麻绳中发明的一种民间乐器。用当地的7月竹制成,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羌族原始生活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目前能娴熟制作、演奏这种乐器的人已屈指可数,老一辈中能扯口弦的人为数甚少。作为羌民族独特的乐器——口弦正面临失传的命运。  

汪青美:羌族口弦技艺不能断

作为口弦传承人的汪青美老人从小就喜欢口弦,在其吹奏声中“浸泡”并受到母亲的亲手传教,母亲的母亲也是吹奏的一把好手,11、12岁已经能够独自吹奏曲子。每次当她听到口弦那优美的旋律,老人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爱和震撼。老人说:“小时候,寨子里无论是姑娘小媳妇,还是白发老太,几乎人手一把口弦,都会吹奏。劳动的田间地头,农闲的门前院坝,有了空闲三三两两走到一起或独自吹奏口弦。”  

口弦也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小伙子往往做一个好口弦送给女方,作为爱情的信物。“如果姑娘喜欢上了哪家小伙就为他吹奏《羌家小伙好聪明》这首曲子。”正说着,老人取出口弦向记者开始吹奏。听着曼妙的旋律,头脑浮现“小小竹片中间空,麻绳扯奏响叮咚,房前屋后碉楼上,花前月夕起春风”的场景。每当寨子举行活动或者传统节日都能听到老人的天籁之音。  

口弦长10余厘米,形如管中之簧片,两头各凿一小孔,以麻绳系之,后孔连接主管用以保护口弦。根据牵动力度大小和口腔形状、气息大小和唇舌位置的改变,构成音阶和旋律。口弦音的改变全凭演奏者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气流的强弱而定,演奏难度大,方法和技巧非常难掌握。  

汪青美老人虽已年近古稀,但为了把羌族独有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老人一直免费给喜爱口弦的人传授口弦的演奏方法和技巧,羌族口弦技艺不能断。

涉及乐器

竹簧(拼音:zhú huáng)又称响篾、吹篾、弹篾、口蔑、口簧、口琴、口弦。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是我国彝、拉祜、纳西、僳僳、傣、哈尼、景颇、佤、布朗、怒、独龙、基诺、普米、苗、藏、珞巴、羌、哈萨克、回、高山、黎和汉等民族综合奏体鸣乐器。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新疆、宁夏、陕西、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等省区。

猜你喜欢

由 棠舟 于 2022-03-17 整理
如今,居住在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的傈僳族群众从服饰到各种习俗均保持着本民族原汁原味的文化。萨片麻姑作为傈僳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乐器,空灵美妙的萨片麻姑弦音从古飘扬至今。
阅读全文 >>
由 肖毅 于 2022-03-09 整理
记者在参加银川市文联于灵武市郝家桥镇举办的一次文化下乡活动时,“偶遇”在活动现场表演的马氏口弦传承人马义珍,精湛的演绎,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引发现场阵阵掌声。
阅读全文 >>
由 弥光 于 2022-02-09 整理
在少数民族中,竹簧自古便和青年人形影不离,有许多关于爱情的传说同竹簧联系在一起,曾流传着这样的诗句:“我心上的人哟,我们生在一个地方,住在一个地方,但相见是这么的难哟!……”
阅读全文 >>
由 陌上花 于 2022-02-09 整理
关于竹簧,各民族都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在拉祜族山寨,古代有两家以狩猎为生的邻居,相处非常和睦。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