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书码头为何不闻琵琶声

125次浏览 · 由 一口泡芙 于 2022-04-11 整理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评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熟被称作“江南第一书码头”。曾经,评弹圈内有老话:说书人在常熟走码头,可以连续三年不离开。此言除了说明常熟书场数量多之外,还说明常熟人听书的热情有多高。甚至还有“评弹艺人没有闯过常熟码头不算响档”的说法。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常熟评弹市场之盛和听众欣赏水平之高。

江南第一书码头为何不闻琵琶声

有人做过比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书场极盛时期常熟共有207家书场,而今城乡每日开放的书场寥寥无几,加上各乡镇节假日不定期开放的书场,也不超过10家。过去的书场遇到好书档,有提前数小时入场抢座的,也有在书场内吃饭,日场连夜场的。如今的书场,除了老人,很难见到年轻面孔,即便重修了市中心的评弹馆,可依旧难以挽回评弹在这个城市没落的颓势,昔日人气高涨的盛况,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评弹植根于吴文化的沃土,有着广大的听众群,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品茗听评弹,既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也是江南一带“慢生活”的代表,琵琶三弦声声起,勾起无数游子的乡愁——这便是评弹的魂。如今,随着城市间人口流动加速,吴方言传承遇到难题,新生一代讲不好甚至听不懂吴方言,学习、欣赏、传承评弹这门艺术也就无从谈起。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动辄个把小时的“长篇弹词”,与年轻人的生活几乎是矛盾的。

看似一人一醒木一扇子,或一把琵琶三弦简简单单,想要征服观众,也得有集“说、噱、弹、唱、演”一身的“硬功夫”——这便是评弹艺术的根。过去,每一个书目和每一个艺人都经过了“书码头”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最终生存下来的,必是精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学校的评弹专业是“大热门”,人才选拔千里挑一,当年这些情况都为评弹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观当下,评弹专业招生遇冷早不是新闻,评弹既没有了良性的市场可以检验,也不存在人才选拔的优势,没有了优质的人才和作品,评弹的根基也摇摇欲坠了。

常熟书场多、听众多,是欣赏水平高的“第一书码头”,对于保护传承评弹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评弹的魂与根可以说是责无旁贷的。

要牢牢抓住评弹的魂。评弹传承与复兴吴语相辅相成。评弹可以学昆曲艺术走进公园走进饭店,让普通市民邂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路转粉”制造机会。评弹应当走进社区,让社区的老人们唱起来,进而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评弹应当走进学校,成为更多吴地学校的特色,正如学英语要“磨耳朵”一样,让孩子们对评弹艺术耳濡目染。当然,评弹也可以利用B站、小红书、抖音等新兴的媒体平台壮大“粉丝群体”,就像粤剧经典剧目《白蛇传·情》一样搬上荧幕,以艺术本身的美征服更大范围内的观众。

要牢牢抓住评弹的根。好的评弹艺人,高超的说书技巧和扎实的文化修养缺一不可,这就必须经历十年乃至更久的历练,因此在评弹传承方面,要久久为功,不能急于一时。要加大对评弹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喜欢评弹、“真爱”评弹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要不拘一格搭建平台,让观众和表演者、本土和外界、不同层次的表演者之间加强交流,促进艺术水平的提升;要在创新创作上给予足够的空间,鼓励评弹创作突破传统,创作出更多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新生剧目。

愿“江南第一书码头”的评书声,越来越响亮,为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更添江南文化的独特气韵。

涉及乐器

三弦琴,共张三根弦,故名“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亦传入琉球、日本等地。在昆曲、淮海戏、大弦子戏等戏曲与单弦、大鼓、三弦书等曲艺中为主奏乐器。
琵琶(拼音:pí pa),弹拨乐器首座,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猜你喜欢

由 岚玖 于 2024-02-23 整理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或“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琵琶曲目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由 ky 于 2024-02-20 整理
琵琶曲《飞花点翠》是流传于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首极具诗意与画面感的佳作,以其清新雅致、灵动婉转的旋律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与独特感悟。
阅读全文 >>
由 年糕 于 2024-02-20 整理
琵琶曲《昭君出塞》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首极具历史意蕴和戏剧张力的代表作,它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叙述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远嫁匈奴,促进汉匈和平的历史事件。
阅读全文 >>
由 爱在西元 于 2024-02-20 整理
琵琶曲《月儿高》是流传于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以其悠扬婉转、意境深远而深受广大乐迷喜爱。此曲源于明清时期的琵琶文曲,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一幅皎洁月光下万物宁静祥和的画卷。
阅读全文 >>
由 薄暮 于 2024-02-20 整理
琵琶独奏曲《阳春白雪》堪称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流传千古、享誉世界的琵琶经典名作。其名称源自战国时期宋玉的《对楚王问》,象征着高雅精致的艺术境界,寓意深刻,旋律优美,历来被视为琵琶艺术中“阳春白雪”式的上乘之作。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