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其布厄资讯

在怒江州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一座不起眼的屋子里,常常回荡着宛转悠扬的乐器演奏声,时而清脆婉转,时而悠远饱满,让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梦境。屋子里面期奔、口弦和笛哩图等怒江传统民族乐器摆放得满满当当,精心制作的乐器彰显出乐器制作人的匠心独运。这里就是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邓福生的“邓赛赛民族乐器工作室”所在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怒江壮美多姿的山水,养育了能歌善舞的怒江人民。邓福生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他从小就有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多年来,他不断苦练技艺,在坚守中改变,在创新中突破,积跬步之功,练就了独特的演奏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福贡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我从小就喜欢演奏民族乐器,刚开始跟着我的爷爷学习,后来进入文工队和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我又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车四恒和作曲家田丰老师系统性地学习民族文化。”邓...
阅读全文 >>
“起奔”是傈僳族流行于民间古老的弹拨乐器,它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也是傈僳族人民日常娱乐生活离不开的一件乐器,有六种定弦法,有30多种曲调,每一种曲调都有一定的内容。 演奏时可在两个或三个声部都同时进行,当其中一个声部作为主旋律时,其它的音则作为衬托的和音出现,互相配合,使其主要内容能很形象、生动、流畅、细腻地表现出来,对傈僳族传统歌、舞、乐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音色音质清晰明亮悦耳,极富表现力,主要用于独奏和弹唱,能弹奏的每首乐曲都有特定的表现对象和内容,因而弦法也随之改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郁伍林(怒族)、啊邓(傈僳族) 李晓亮(独龙族)、桑红芳(傈僳族) ...
阅读全文 >>
其奔(傈僳语),是傈僳族传统的弹拨乐器,又称“其布厄”、“其伯”。流行于云南省怒江、迪庆、大理、保山等州市的福贡、兰坪、泸水、永平、维西、腾冲等县。其奔音量厚实空旷,量色舒展有力,演奏大多以和弦铺垫出现,有时也用于单个的叙述弹唱。 傈僳族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新房落成、丰收猎获之时,都要用其奔传情达意,表达喜怒哀乐。其奔外观有三角形、梨形、牛腿形等形状。其琴箱、琴杆及琴头材料,常用红花樱桃木、映山红木、楠木、桑木、红棒木、楸木等硬杂木,音箱面板又选用桐本、云杉、雪松、红松等质地较软的薄木板。弦用棕丝、马尾或羊肠弦,现多用钢丝弦或尼龙弦。其奔制作工序有选材、制作各部件(琴箱、琴头、琴杆、弦轴、琴码和琴弦等)、部件拼接、上弦调弦。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各地傈僳族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改变,傈僳族“其奔”乐器制作技艺在当地...
阅读全文 >>
其布厄的外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地域的不同,流传的版本不同,外观也不一样。 其布厄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琴的大小和弦数上也有区别。既有30厘米左右的小其布厄。也有一米多长的大其布厄。 在龙陵地区,其布厄的琴筒圆周长度与弦枕到琴筒长度相等,所以,琴身长的琴筒也大,琴筒小的琴身也短。 在保山、芒宽一带还流传有四弦其布厄,琴长70厘米左右,琴筒 椭圆形,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胶以薄木板。 其布厄,线条粗犷而奔放,在每支琴身上都配有一条色彩艳丽的背带,拴系于弦槽和琴尾之间,它不仅便于挎着演奏,还起着美化和装饰作用。 背带常用各种彩色棉线或丝线织成,两端饰以散须、刷须或泡花球,尤以系在琴头一端的饰物更为华丽夺目,它表现出傈僳妇女精巧的编织手艺。 在德宏州的龙陵一带,则普遍使用着用红、白或兰、白两色绸布缝制的背带。 ...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