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拼音:náo)又称为执钟,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用在军中,作用是给出停止击鼓的指令。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萨巴依(拼音:Sà bā yī)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常用于歌舞伴奏,它既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又是男舞者的道具。在民间,萨巴依多数为演唱《麦昔列普》伴奏,增添热烈气氛。
腰鼓(拼音:Yāogǔ)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是中国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
编钟(拼音:Zhōng)是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始于青铜器时代。编钟由青铜铸成,由不同的钟依照大小排列,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编钟常与编磬组合使用;“金石之声”中的“金”就是指编钟,“石”指编磬。
柷(拼音:zhù)是中国汉代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的打击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属于“八音”中的“木”。用于宫廷雅乐,击响时表示乐曲开始。
阿嘎(拼音:Ā gā),藏族落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各地。是一种夯形乐器,在一块扁圆形的石块中,插入一根长木棒而成。石径12厘米~18 厘米,石厚2厘米~4厘米,木棒长130厘米~150厘米,木棒直径需与石孔相配合。
板鼓(拼音:bǎn gǔ)一种打击乐器,又名单皮、班鼓。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是中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
战鼓(拼音:Zhàngǔ)大小不一,以鼓面直径而分,有27、33、40、46和54厘米五种规格,它们的鼓身分别高17、20、24、30和34厘米。制作战鼓用材与堂鼓相同,但鼓身也可用椴木制作,中部装有2—4个鼓环。用木棰演奏。战鼓在古代用在战场上,起到发送命令、振奋士气的作用,现代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和锣鼓队中。
镪(拼音:Qiāng)来源于“ 丝绸之路”直接传入新疆地区,其时应早于明末,18世纪末又传到东疆哈密。
筑(拼音:Zhù),是中国最早的击弦乐器,自战国至隋唐广泛流行,宋代以后失传。筑在战国时期便已广泛流行。时有名家高渐离,曾击筑为行刺秦王的荆轲送行。
碰铃(拼音:Pèng líng)古代称铃钹。是满、蒙古、藏、纳西、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丁夏。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民间又有撞铃、双磬、声声、水水等名称,陕西则称甩子,也有简称为铃的。它的形状如铃,铜制,一付两个,用绳穿连,互相撞而发音,无固定音高。常用于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为节奏乐器。
师刀(拼音:Shī dāo),又称铃刀、响刀。是满、壮、苗、瑶、侗、土家、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满语称哈马刀,东北称萨满刀。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区。为道士、法师在帮信徒主持祭解改运仪式时,所需之法器。其源流来自于古时的萨满信仰为萨满巫师做法驱邪所使用的法器。在现今中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可见到。
铛铛(拼音:dangdang),又称铛子,打击乐器的一种。是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布哉(拼音:Bù zāi),又称布、布简、钹起,是藏族、门巴族互击体鸣乐器。汉族称大铜钹。流行于西藏、 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区。布哉常与嘉令、神鼓、筒钦等乐器一起演奏。
苗族猴鼓(拼音:Miáozú hóu gǔ),苗语称干那,是苗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因伴奏《猴鼓舞》而得名。又称花鼓。旧时巫师用时曾诬称“蛮鼓”。流行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地区。猴鼓用于苗族吃牛盛会、正月游春和赶秋节等节日和群众娱乐等场合,场面活泼热烈。
长鼓(拼音:cháng gǔ)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朝鲜族长鼓,另一种是瑶族长鼓,还有一种是福州狼串。朝鲜长鼓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又名伏鼓。 瑶族长鼓于宋代已流传,多以燕脂木制作,工艺精细,主要用于舞蹈伴奏。福州狼串,也称为福州长鼓,是福建民间传统打击乐器,多用于福建民间音乐。
编磬(拼音:Biānqìng),是汉民族古代打击乐器之一,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棒棒(拼音:Bàng bàng)是一种民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等桂西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
陶铃(拼音:Táo líng),古代摇击体鸣乐器,是把撞击发声的两个部分合为一体,通过外力作用使之发出声响的一种乐器。
竹琴(道琴))(拼音:zhú qín) 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