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琵琶资讯

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发布了《兰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该校艺术类专业今年拟招生82名,与2021年艺术类招生计划相比,招生人数减少了23人。 该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中,设计学类(普通类):含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共计50名,新生入校后进行专业分流。音乐表演:含声乐方向和器乐方向,共计32名。声乐方向只招收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学生,共计12名。器乐方向招收乐器种类为钢琴、手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二胡、琵琶、古筝的学生,共计20名。 设计类专业面向甘肃、河北、内蒙古、安徽、山东、河南、湖南、重庆、四川等9省招生,按大设计大类招生,专业之间不设级差。音乐表演专业面向甘肃、河北、湖南、内蒙古、重庆、河南、山东等7省招生,分声乐和器乐方向。 兰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继续采用省(直辖市、自...
阅读全文 >>
韩起祥一度是陕北民间说书艺人的代表。他具有把故事讲得深入人心、引人入胜的表达能力,使故事高潮迭起、人物栩栩如生的控制能力,情感表达与普通大众沟通的能力,这些在乡村娱乐中绝对吸引人的能力,满足了当地民众的期待。讲故事是他的综合功力中的强项,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强项,把新故事编排得有声有色。 韩起祥演唱陕北说书时,采用大三弦伴奏。原来陕北说书流行两种伴奏形式,一是琵琶,一是三弦。从音响效果方面讲,大三弦音量宏大,气势赳赳。琵琶音响文弱,情味儒雅。前者粗声大气,后者细声细气,一雅一俗,一弱一强。这音响上的强势与弱势似乎注定成为它们在弱肉强食的现实竞争中的定性依据。毫无疑问,说新书、唱新事、颂新世,需要气势磅礴,需要音量盖世,三弦自然首当其选。情味儒雅的琵琶,自然冷落一旁。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陕北说书采用的琵琶演奏方式,保持着一种较...
阅读全文 >>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 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一、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二、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
阅读全文 >>
6月3日下午两点半,一场“以曲会友”的国乐雅集在东方书店举行。由琵琶和古琴合奏的曲子《只此青绿》,拉开了雅集帷幕。 活动当天,东方书店热闹非凡,喜爱国乐的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聆听这场国乐天籁,感受来自国乐的魅力。东方书店主理人李国豪作为活动主持人,首先介绍了雅集背景、流程及三位演奏者。之后,琵琶、古琴合奏《只此青绿》,将现场带入“清风悠悠,白云袅袅,山色苍茫玉树在,只留青绿落人间”的绝美佳境。 一曲终了,现场掌声热烈持久。古琴演奏者曹晓萌讲述了《只此青绿》的背景,她说:“《只此青绿》在春晚舞台上火了,火的不仅是曲子,还有国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曹晓萌在舞剧基础上,将曲子改编成琵琶和古琴合奏曲,琵琶和古琴的完美结合,为曲子增彩不少。 在演奏《流水》之前...
阅读全文 >>
唐朝太宗年间有个宫女姓罗,五官端庄,眉清目秀,只因为皮肤较黑,人称黑黑。她弹得一手好琵琶,更有那过耳不忘的本领,民间有一新歌民谣,她一听就能原原本本地弹出来,实在令人惊叹。 有一年西域来了一位琵琶手,他的琵琶弦比普通琵琶要粗一倍,一些有名的乐师都弹不了,试着弹几下,竟发出扑、扑、扑的声音,不成韵调。这位琵琶手狂妄地说:“琵琶本来就是从我们西域传来的,中原人嫩得很,哪里会弹琵琶!” 这事传到皇宫里,唐太宗知道了,就和宫里的乐师们研究,要想办法挫挫这人的锐气,把他压倒,为中原争光。但要压倒他,非找出能人不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唐,难道就没人是他的对手?经过策划,终于想出办法。唐太宗选定日期,安排一次盛大宴会,召集大臣,并邀请各国使节,让那个西域来的乐师当场表演。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便请那西域乐师演奏琵琶。这乐...
阅读全文 >>
刘天华(1895——1932),民族乐器演奏家,江苏江阴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在他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1920年夏天,他的后背长了许多脓疮,疼痛难忍。可是他仍然坚持练琴,家里人怎么劝他休息都没用。 刘天华喜欢晚上坐在院中拉二胡、弹琵琶。江阴的夏天很热,蚊虫也多,但人们很少见到他用扇风或赶蚊子。他练起琴来,可以从吃饭后一直练到深夜,练得按弦的左臂抬不起来才罢休。 就在刘天华生疮期间,有位朋友去探望他,只闻到琵琶声而不见其人。后来发现琵琶声是从厨房传出来,朋友寻声来到厨房一看,刘天华裸露着上身,后背朝着炉眼通红的火焰,聚精会神地弹琵琶,浑身烤得大汗淋漓。 这位朋友吃惊地问:“三伏热天,你坐在火炉旁烤火,这是怎么回事?” 刘天华嘿嘿...
阅读全文 >>
大忽雷和小忽雷是我国古代精巧绝伦的两张琵琶。它们的出现和演变,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的美谈。 相传公元781年,曾任唐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大书画家韩滉,在四川骆谷地方发现了一株奇树,便命知县派工匠砍伐下来。该树木质坚硬,敲上去发出金石之声,看树纹有金色交织其间。于是,他请技艺高超的琴工制出两张琴,名日大忽雷、小忽雷。这样宝贵的琴,韩滉未敢私留,献给了唐德宗。 公元835年,宫廷发生了“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专权,纵禁兵血洗宫廷。从此,大、小忽雷即流落到民间。 此时,宫中有个姓郑的女音乐家,因她是宫女中的艺官,人呼郑中丞。她文化教养好,通经史,能诗善画,会奏多种乐器,尤精于琵琶。她曾经弹过小忽雷,后来因小忽雷的匙头坏了,被送到崇仁坊赵家去修理。一天,唐文宗听郑中丞弹琴,嫌曲调悲凉...
阅读全文 >>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珍品,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是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委婉细腻的唱腔、华美的词汇、婉丽妩媚的音乐而组成一体的艺术,是戏曲艺术之精华。而昆曲的乐队则是体现和充实这种珍品的工具。现代的乐队以声若游丝的笛子为主,加上蜻蜓点水、雨打芭蕉的琵琶、流水般的古筝及其他缠绵婉转的弦乐,使昆曲的音乐更完美,更具有兰花般的独特幽香,这样的乐队伴奏出来的音乐,既不失传统。又能被广大群众所吸收接受。 琵琶,是昆曲伴奏音乐中的四大件之一。它是以点状音符出现在乐曲中的,它的音色细腻、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在昆曲伴奏中有其独特的效果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知道,昆曲是以典雅而闻名世界,它的节奏之慢、变化之多也是出名的。唱腔多数是中速、慢速、一板三眼,拖腔也特别多。这在古代宫廷内演奏当然可以,而在当今社会,不加以适...
阅读全文 >>
作为一名富有使命感的职业作曲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与祖国、与民族联系在一起。青年作曲家崔炳元的琵琶协奏曲《弦颂》就是一部以颂扬祖国山河、展现民族精神为内涵的佳作。这部大型民族器乐作品,一经在“西安国际音乐节”上首演,便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听众的极大兴趣;继而在“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作曲一等奖,在西安音乐学院建院50周年院庆音乐会等演出中均获得好评。 半个世纪以来,何以创作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器乐作品,尤其是大型的、交响性的、内涵丰富、立意深远的乐曲,始终是音乐界有识之士们为之苦苦探索的一大课题,崔炳元也不例外。从今天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弦颂》来看,作曲家无疑是在既保持民族风格、又摆脱其传统模式的束缚;既吸纳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又不为之所拘泥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就表述方法而言...
阅读全文 >>
清代初,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派两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目前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阅读全文 >>

参考资料以及贡献者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