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鸣乐器

壮族种劳(拼音:Zhuàngzú zhǒng láo),圆墩形。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大农村。将鼓置地,双棰击奏,发音洪亮。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或为舞狮、舞龙伴奏。
赠疆(拼音:Zèng jiāng)又称大长鼓,是景颇族特有的棰击膜鸣乐器,属打击乐器类。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 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
瑶族猴鼓(拼音:Yáozú hóu gǔ),瑶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其为《猴鼓舞》伴奏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 的上林县一带瑶族地区。在瑶族的达努节,人们集体表演《猴鼓舞》,高亢的鼓声,矫健的舞步,为节日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一连数日,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火者(拼音:huǒ zhě),彝族、布依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火者。布依族称的光。流行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纳雍、黔西、盘县等彝族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贞丰等布依族地区。
水族大鼓(拼音:Shuǐzú dàgǔ),呈圆筒形,流行于贵州省各地。是水族特有的膜鸣打击乐器。
塞吐(拼音:Sāi tǔ),基诺族特有的一种乐器。是用一段红毛树原木掏空制成,呈圆筒形。规格尺寸不定。鼓框两端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黄牛皮,鼓面直径40厘米~80厘米、鼓框高70厘米~120厘米、鼓壁厚3厘米~5厘米。鼓皮四周边缘由十二或十六根方形木棒固定。木棒长30厘米,上粗下细,最粗处为4厘米见方。
如咚(拼音:Rú dōng​),瑶族棰击膜鸣乐器。瑶语“如”为鼓,“咚”为小,“如咚”即小鼓之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