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鸣乐器

高胡(拼音:gāo hú)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马骨胡(拼音:mǎ gǔ hú)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四胡(拼音:sì hú)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
四弦胡(拼音:sì xián hú)四弦胡,壮族弓拉弦鸣乐器。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曲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天峨县一带。
彝族四弦(拼音:yí zú sì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石屏、弥勒,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和路南彝族自治县等地。
龙头三弦(拼音:lóng tóu sān xián)是白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琴首饰以龙头而得名,白语称匈子加。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鹤庆、洱源、大理、云龙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等地。
天琴(拼音:tiān qín)是壮族人(布偏与布岱支系)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峒中、宁明和龙州等地。
五弦琵琶(拼音wǔ xián pí pá)是我国古代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五弦琵琶历史久远、造型别致,盛唐时期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忽雷(拼音:hū léi)是一种颈式半梨形音箱的拨弦乐器,可见于唐代的典籍记载,唐代使用忽雷非常的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很少能看到忽雷这种乐器了,当然也就无人再会弹奏这种乐器,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苏古笃(拼音:sū gǔ dǔ)别名称色古笃,汉语称火布思 胡拨 琥珀纳,是纳西族弹弦乐器。 纳西语苏古笃是一定要学会的意思。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喀什热瓦普(拼音:kā shí rè wǎ pǔ),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这种热瓦普,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最适于独奏,也可参加乐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彝族小三弦(拼音:yí zú xiǎo sān xián)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区。
赛玎(拼音:sài dīng)是布朗族弹拨弦鸣乐器。布朗语又称得玎、扒玎、玎朗。“得”为弹,“玎”为琴,意即弹奏的琴。汉族称其为布朗玎。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双江、永德等地
必汪(拼音:bì wāng)藏族弓拉弦鸣乐器。藏语因方言不同又称必庸、必央、巴汪、日阿杂、则则、扎尼等。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尤以川、藏、滇三省区交界的巴塘、芒康和德钦一带最为盛行。
藏京胡(拼音:zàng jīng hú)是藏族拉弦乐器,仿京胡制作,因形似京胡,汉族称其为藏京胡。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
扎尼(拼音:zhā ní)藏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牛角琴、牛角胡、马尾胡。历史悠久,形制古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以及藏族半农半牧广大地区。
雅托噶(拼音::yǎ tuō gá),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筝,汉族称其为蒙古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区。 蒙古族各阶层使用雅托噶是有区别的,军队多使用十四弦雅托噶,用于出征、战斗和凯旋等军事活动中;宫廷和王府常用十三弦雅托噶,用于迎宾、宴请和送往等礼仪活动中;喇嘛寺院和民间则使用十二弦雅托噶,用于祭祀、诵经和民间盛大集会(那达慕)等宗教和喜庆活动中。
纳西琵琶(拼音:nà xī pí pá)纳西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外观与汉族地区琵琶相似,但体积较大,音箱较为扁薄,保留着古老的形制。
库布孜(拼音:kù bù zī)是哈萨克族等中亚民族传统乐器,创始人为八世纪末的萨满巫师库尔库特。汉文又译作霍布兹、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考姆兹(拼音:kǎo mǔ zī)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 斯等地。
完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