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管乐器

嘉令(拼音:jiā lìng)乐器名称。嘉令,是藏族双簧气鸣乐器。藏语“嘉”为汉族的意思,“令”译为笛,意即汉族的笛子。又译作加林。汉语称藏族唢呐。
白族唢呐(拼音:bái zú suǒ nà)云龙的每个白族村寨,几乎都有演奏唢呐吹打的民间艺人。在白族的农事庆典,婚丧嫁娶、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唢呐吹打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节日、活动和不同的环境、仪式中,唢呐乐曲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乐曲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其它任何民族乐器无法相比的。
列都(拼音:liè dōu),又称都列、列嗄都、列古都,拉祜族边棱气鸣乐器,为拉祜族气鸣乐器的泛称,流行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等地。
洞巴(拼音:dòng bā)景颇族双簧气鸣乐器。“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
双管鼻笛(拼音:shuāng guǎn bí dí),又称双管鼻箫、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高山族边棱气鸣乐器,克木人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台湾。
塔吉克竖笛(拼音:tǎ jí kè shù dí),别名苏奈依、唢勒耐依、苏那依,塔吉克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马布(拼音:mǎ bù),别称布惹,彝族独有的的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从江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波芦(拼音:bō lú),壮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凤山、东兰、巴马等地。
鹿笛(拼音:Ludi),又称鹿哨,是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由桦木制成的唇振气鸣乐器。
合欢萧(拼音:Hé huān xiāo),壮族一种嗓振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之畔邕宁县等桂南一带农村。
乃依(拼音:nǎi yī),别称木笛、横笛,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双管竹叶笛(拼音:shuāng guǎn zhú yè dí)侗族单簧气鸣乐器。侗语称拔奔或纪拔昧。拔奔意为用竹叶作簧的笛子。纪拔昧意为用叶子作簧的笛子。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
苏尔奈(拼音:bā lā màn)即新疆唢呐,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双簧气鸣乐器。维吾尔语称苏尔奈、唢乃依,又有锁呐、琐奈、锁奈、唢呐等多种译称。俗名喇叭。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彝族唢呐(拼音:yí zú suǒ nà)彝族双簧气鸣乐器。彝语称莫合、莫轰、拜来、泽乃等。因通体用木制成,故又有彝族木唢呐之称。流行于贵州省威宁、毕节、六盘水和四川省凉山彝 族自治州甘洛、喜德、布拖等地。
雄林(拼音:xióng lín),别名林布、久林、藏族竖笛、嘎尔巴雄林,藏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 甘肃等省区。
嘎嗦(拼音:gā suo),别名拉音笛,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那坡等地。
筚笋(拼音:bì sǔn),景颇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筚(拼音:bì),别名筚姑、筚咪、筚朗、筚鹿、筚内、筚林当、筚端相,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海南省等地。
牛角(拼音:Niujiao),其起源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是汉、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我国的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
双管筚朗叨(拼音:shuāng guǎn bì lǎng dāo)是傣族、德昂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瑞丽、盈江、临沧地区镇康、耿马等地。
完善 关闭